雞肉絲菇屬傘菌目、口磨科、白蟻菌屬,本屬至目前已有20種以上被菌類學者正式發表過,惟一般常見者有群生種雞肉絲菇T.albuminosus本省民間有稱之為姊妹菇者。單生粗柄種T.robustus本省民間有稱之為大雞肉絲菇及T.microcarpus小型雞肉絲菇三種。
子實體中等至大型。菌蓋寬3-23.5cm,幼時圓錐形至鐘形并逐漸伸展,頂部顯著凸起呈斗笠形,灰褐色或褐色至淺土黃色,長老后輻射狀開裂,有時邊緣翻起。菌肉白色,較厚。菌褶白色至乳白色,長老后帶黃色,彎生或近離生,稠密,窄,不等長,邊緣波狀。菌柄較粗壯,長3-15cm,粗0.7-2.4cm,白色或同菌蓋色,內實,基部膨大具有褐色至黑褐色的細長假根,長可達40cm。
雞縱營養豐富,尤其蛋白質的含量較高,蛋白質中含有20多種氨基酸,其中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種類齊全。中國歷代都稱贊白蟻雞縱菌美不絕口,營養豐富。據分析,每100克鮮雞縱菌含水92.61%,干物質7.39%。在干物質中,含粗蛋白34.94%,粗脂肪3.40%,粗纖維13.91%,可溶性糖4.5%,水解糖9.59%,灰分7.73%。在灰分中氧化鈣為20.29%,磷4.62%,鐵1.89%,錳0.08%。還含有麥角留醇和16種氨基酸以及維生素C。雞縱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,現代醫學研究發現,雞縱中含有治療糖尿病的有效成分,對降低血糖有明顯的效果。
常見品種
雞縱菌的名稱因地而異,廣東稱雞縱,潮汕稱雞肉菇,臺灣和福建叫雞肉絲菇,福建還稱雞腳菇和桐菇,四川稱斗雞菇和傘把菇。在日本稱白蟻菇和姬白蟻菇。還有人稱雞肉菌、雞縱花、荔枝菌、六月菌、拆菌、白蟻菌、雞油菌等。在明代之前的古籍中名稱更多,有雞菌、雞傻、雞宗、雞縱菜等。
還因發育程度和生長環境的不同,在出售雞縱菌的市場上,還有許多有趣的叫法。當地人把菌蓋呈白色的叫白皮雞縱,黃色的叫黃皮雞縱或反毛雞,帶黑色的叫青雞縱,灰色的稱黃草雞,菌韜開裂、露出白色菌肉的稱花皮雞組。雞機菌是叢生性菌類,數朵相連著,謂之窩雞縱,偶爾散生者為散雞縱。有時數十朵至數百朵相連,又名火把雞組或斗篷雞組。其中,質量最好的是蒜頭雞組,次為開雞縱,再次為火把雞組。
雞縱菌肉細嫩,香味濃郁,味道鮮美,中國人民采食該菌的歷史悠久,屬著名的野生食用蘑菇之一,暢銷于國內外市場,群眾根據該菌的顏色和形態等特點,分為黑皮、白皮、黃皮、花皮等許多類型,但是否同屬一個種還需要進一步研究。味道以黑皮(青皮)者最好。據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記載,該菌具有“益胃、清神、治痔”等藥用功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