芝罘之南,綿延山巒高峰處昔日有古塔一座,此峰因而得名塔頂。在塔頂東北山坳里有一道教庵堂,稱太平庵。太平庵系全真道庵堂,痷內正殿同堂供奉著“儒、釋、道”三教教主,為我國所獨有。
關于太平庵的始建年代,可謂眾說不一。在其恢弘殿堂重建五年之后的今天,我們有必要對其始建歷史一番考證探源。
要了解太平庵的始建歷史,首先必須結合全真道的創立、發展來研究。雖然太平庵在早期曾被成為三教堂、三教寺、南庵等稱謂,但據羽化于光緒二十七年的安合成道長墓碑載,太平庵一直為一座全真道庵堂當不容置疑。全真道為金代道士王重陽于1167年始創于昆崳山,后經其弟子七真人發揚光大,盛極一時。全真道與原有的道教不同之處,就是主張“儒、釋、道”三教合一。即太上為租,釋迦為宗,至圣為先師。不再以原有的道教教主為獨尊,極力倡導“儒門、釋戶、道相通,三教從來一祖風”的新教旨,認為三教教旨在導民向善的社會作用上同出一源,故而各門教派不應再分彼此,在這種思想的促使下,全真道的創立得到了很快的發展,僅昆崳山就有弟子三千五百人。為了安置眾徒,七位真人各立門戶,選尋龍脈山勢,興建和修復了大量的庵堂廟宇,由此可以推斷,太平庵應屬此間應勢所建,后又幾經坍塌,幾經修復,并延續至今。在塔頂原有的塔基處,發現一殘缺不全的刻石,上面載有如下字樣“重修寶塔補塑圣像……”,刻石載有年號為大元至元三十年。關于這塊刻石,《福山縣志》也有記載:塔頂有“重修寶塔”刻石。與刻石實物所不符的是,這里所屬年號為大元至元三年。一塊刻石,兩種說法,到底以何為準呢?翻開我國歷代紀元表,會發現至元年號曾用過兩次。第一次由1264年也就是南宋度宗年起,至1294年成宗年止為至元三十一年。第二次由元朝1335年起,至134年止,僅有6年時間。由此可以斷定,《福山縣志》記載有誤,實應為第一次至元三十年,即公元1293年。根據刻石“重修寶塔補塑圣像”之說,我們可以推斷早在公元1293年之前,塔山就早已建有寶塔和廟宇了,而要達到風蝕坍塌的程度,至少需經百年風雨。同時,為了進一步考證太平庵始建的準確年代,在對塔山頂、塔基進行清理勘察時,共發現有兩次塔穴,一處為青磚堆砌,土灰勾縫,白混合灰抹面,座落在風蝕巖上。直徑為2.45米,深為1.38米,位于塔頂正東,應為民國時期所筑。另外,在對塔基清理過程中,發現了大量形態不同,大小不一,有厚有薄的青磚,由此可以推測,這些形態不同的青磚,應為歷代對塔進行修繕時,補添和更換上去的。
為了科學公正地還太平庵和寶塔原有之形說,筆者根據現已掌握的資料,曾多次咨詢過煙臺的資深老人,他們對塔的印象同樣眾說不一,有的說為三層磚塔,有的說為一層石塔。但是,通過對塔頂的實地勘察看,塔頂四周還未發現曾筑有石塔的痕跡,僅發現了大量青磚。因此,從塔頂地貌和現存刻石可以推斷,太平庵和塔的始建年代,應追溯到全真道創建之后的1167年至1201年之間。以上所言,僅為筆者獨家之見,如存謬誤,歡迎指正。